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化建设 > 传统文化的“无我”是什么?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的“无我”是什么?
发文:陈力昌   发布时间:2019-04-11   访问量:14196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意大利访问期间,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克的提问时,提出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表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和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无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我修养的一种至高境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呈现了一种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的人文情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由人对自然的敬畏逐渐演化发展成为人与自然之间尊重、和谐乃至“制天命而用之”的关系。到了宋、明时期,儒家文化在人与自然浑然同体的视域下,从“小我”的角度阐发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由“小我”推演、扩充至“无我”,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拓展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无欲、中正、至公、为民阐发“无我”。


先秦时期,儒家文化的核心修养工夫是“克己复礼”,通过感性经验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体认、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并通过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以成就圣人人格。祛除私欲、私念以成就圣人、君子人格是原始儒学的核心内容。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己”即克制私欲、私念。《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注解:“意,私意也。”“毋我”在意义上接近于宋、明时期儒学之“无我”。此外,先秦时期的道家也有类似的表述,如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庄子云:“至人无己。”(《庄子·逍遥游》)


北宋时期,周敦颐阐发了儒学的气化论,后经二程、张载等学者的完善,形成了儒家文化系统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学的本体论体系。在儒学宇宙生成论的视域下剖析人与宇宙、天地、万物的关系,则人是“小我”,“小我”是将孔子的“毋我”过渡至“无我”格局的桥梁。程子说:“人只为自私,将自家躯壳上头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它底。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又说道:“人能放这一个身,公共放在天地万物中,一般看,则有甚妨碍?”(《二程集》)“小我”是放低人之为人的姿态,出于对客观世界的敬畏而平等、中正地看待万事万物,从而虚心地学习、遵循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以突破“小我”而成就“大我”,“大我”即“无我”的人生境界。站在“小我”的立场而公平、中正地对待万事万物,程子称之为“以物待物”。程颐说:“以物待物,不可以己待物。”(《二程集》)所谓“以己待物”就是将人的主观意志,即人的私欲、私念、偏见强加于物,从而造成人与物关系的扭曲。所谓“以物待物”就是“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二程集》)“以物待物”方能彰显“此道与物无对”,人与物方能浑然同体。以此为基点,由宇宙生成论上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将道心、道体与人心、心体相贯通,在本体论的体系下,由“小我”升华至“无我”,将道体之生生不息、万物各遂其性、中正、至公与圣人人格、君子人格相贯通,以成就“与天地参”的“无我”的人性光辉。故而程子说:“不以己待物,而以物待物,是谓无我。”(《二程集》)此处的“无我”已经超越了“毋我”与“小我”,已经具有了无欲、至善、中正、至公、为民而可以“参天地”的大格局。


“无我”是一种无私欲、无私念而至仁、至善的人生境界。程子说:“圣人无私无我,故功高天下,而无一介累其心。盖有一介存焉,未免乎私己也。”(《二程集》)人因为仁义充塞而乐天知命,孟子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孙丑》)人因为仁义充塞而豁达乐观,《论语·雍也》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会也不改其乐。”程颢说:“只著一个私意,便是馁,便是缺了它浩然之气处。”明代大儒冯从吾也讲道:“人心所以与万物隔者,只是不能舍己,若能舍己,自然眼界大,心地宽,自然看得我与人俱从一善生来,有何不可从处,有何不可乐取处?”明代心学大师陈白沙在《湖山雅趣赋》有这样的叙述:“丙戌之秋,余策杖自南海循庾关而北涉彭蠡,过匡庐之下,复取道萧山,溯桐江舾舟望天台峰,入杭观于西湖。所过之地,盼高山之漠漠,涉惊波之漫漫;放浪形骸之外,俯仰宇宙之间。当其境与心融,时与意会,悠然而适,泰然而安。物我于是乎两忘,死生焉得而相干?”


“无我”是一种至公、中正的大公无私的理念。程颢说:“圣人致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程颐说:“仁者用心以公,故能好恶人。公最近仁。人循私欲则不忠,公理则忠矣。以公理施于人,所以恕也。”又说:“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二程集》)“公”是天道的最本质特征,所谓天降甘露,无所不均,万物各遂其性。二程以“公”释仁,即是在宇宙生成论、本体论的视域下阐发“无我”的理念。程颐说:“天心所以至仁者,惟公耳。人能至公,便是仁。”圣人能“至公”,“惟圣人之量与天地并”(《二程集》),圣人能“大而化之”,“德至于无我者,虽善言美行,无非所过之化也。”(《二程集》)


“无我”是一种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担当精神。大自然的本性是生生不息,生物成物,万物各遂其性。程颐说:“‘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万物各有成性存存,亦是生生不已之意。天只是以生为道。”(《二程集》)道心与人心贯通,道体与心体交融,圣人、君子亦当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程颐进一步提出:“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二程集》)圣人“情顺万物而无情”之情,指的是私欲、私念、私情,圣人、君子应当以天下的黎民百姓为念、为心,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这是一种大气魄、大格局,即程颐所谓“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与天地无以异也”(《二程集》)。所谓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的担当精神,应该是一种精诚坦诚、不抱有任何目的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真正的“无我”不是为了获得黎民百姓的赞许,不是为了获得为黎民百姓谋福祉的荣誉而做出的选择,而是出自本心、出自天地之心的坦诚尽一份责任和义务,唯有如此,方能“赞天地之化育”,方能彰显“无我”的气度和人性的伟大光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把大公无私作为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出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44年9月8日他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中更是发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号召,“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并逐步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的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践行党的宗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无我”境界与情怀,不断增强党性修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


 (作者系五邑大学校长、教授)


Copyrigh 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南昌 新溪桥东一路219号
邮编:330024 电话/传真:0791-88490764 招生咨询:0791-88448942 电子邮箱:2789810946@qq.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赣ICP备2022006732号-1 赣公网安备 36010402000346号